荣智健1942年在上海出生,他是大名鼎鼎的民族资本家荣毅仁的儿子。他们家是江苏人,他爷爷荣德生在清朝末年可是企业界的大腕儿,被人叫做棉纱大王,还和他兄弟一起开了面粉厂,是全国最有钱的十个人之一。
荣智建出生前五年的时候,他的父亲荣毅仁刚好从上海圣约翰大学的历史系毕业。那时候,抗日战争才刚刚打响。
抗战打完后,荣毅仁接手了家里在无锡的面粉厂,后来还当过上海合丰企业的董事,以及上海三家银行的董事。
1949年快要到来的时候,荣家的人陆续离开了中国大陆。荣智健的伯父荣平仁去了美国做生意,叔父荣鸿仁最后定居在了澳洲,其他的堂伯父、叔父有的去了欧洲,有的去了南美洲,还有的去了香港,他们大多都在各自的地方闯出了一片天地。
荣毅仁拿定主意要待在中国。
1957年,荣毅仁头一回在政府里担起了大任。那时候,已经当过市长的陈毅副总理,帮荣毅仁当上了上海的副市长。荣毅仁一直干这个工作到1966年,后来被调到北京,去做了中央人民政府纺织工业部的副部长,还当上了国家进出口管理委员会的顾问。
荣智健完成大学学业后,一个人跑到辽宁省长白山区的一个水电站去锻炼学习。
1966年到1973年期间,荣智健在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区的某个水电站里,参加了劳动锻炼和学习。
后来他去了北京,开始从事电力系统的研究工作。
荣智健大学刚毕业没多久,就和任顺弥成了家。他们的大儿子荣明结,是在荣智健被派到四川工作时出生的。等荣智健调回北京后的第二年,他们的二女儿荣明方也来到了这个世界。而他们的小儿子荣明棣,则是在1983年在香港出生的。
荣智健1978年来到香港后,后来他把自己的大儿子和小女儿都送到了美国去上学。
1978年夏天,荣智健36岁了,他告别妻儿,跑到香港去,下苦功学粤语,到了1985年,他就成了香港的永久居民。也是在那一年,中国投资(香港)有限公司在香港开张了。
1978年,荣智健拿他老爸在香港留下的一些钱和东西,还有两个堂弟一起开了家电子厂。一开始他们做电容器、电子表这些小玩意儿,后来就开始做集成电路和电脑里的内存条(RAM)了。荣智健手里的股份,也从一开始的三分之一,慢慢涨到了六成。
后来,我和堂弟一起开的那个工厂,被一家美国电子公司以高价买走了。拿到这笔钱后,荣智健就在美国开始搞投资创业。他最开始投了钱,还借了200多万美金,占了六成股份,做的是电脑辅助设计。过了一段时间,他卖了点手里的股份,到了1984年,他们公司合并上市了,成了美国这类公司里第一个上市的。
之后,荣智健把那家上市公司的所有股份都卖掉了,到手了4800万美元。再加上他卖掉香港电子厂得到的5600多万港元,他的个人财产一下子就多了好几亿。
没过多久,荣智健就当上了香港中信的副董事长和总经理,而王军则成为了董事长。
现在,中信手里握着嘉华银行的大头,超过了七成,还有国泰航空的12.5%、东区海遂的24.5%、澳门电讯的20%,以及亚洲卫星公司的33.3%股份。
另外,像物业这样的投资项目也包括在内。
荣智健当上香港中信的董事总经理后,首先就把港龙的股份增加到38.3%,成了那里最大的老板。
荣智健打算买下泰富的发展项目,但遭到了大家的反对。
后来在1990年1月买下了泰富发展,接着就常用它来筹钱,经常卖股票,每次都得到了像香港最有钱的人李嘉诚、马来西亚的大富豪郭鹤年等人的支持。
中信泰富有限公司随后接替了泰富发展的名字,荣智健成为了它的董事局主席,这家公司属于香港中信集团,并且已经上市。
荣智健为中信泰富规划了三种经营策略:
一、高层管理参与。像国泰航空、香港电讯这些公司,因为它们架构稳定、管理出色,所以购买它们的股权后,我们只会在董事会层面进行参与。
二、一起合作。就像大家一起投资建基础设施或者房地产,然后由懂行的合作伙伴来负责管理运营。
三、全部参与进来。
如果要买电讯公司的股份,荣智健想买20%。但北京方面觉得负担太大,没给香港中信做担保。荣智健就顺势而为,加快了收购泰富发展的步伐,同时还在当地融资,多买了些电讯公司的股份,超过了原计划的20%。
没过多久,香港中信手里还握着和记传讯的10%股份,以及百富勤集团的9%股份。除此之外,他们还有大约30万吨规模的船队、价值十亿元的房地产项目,并且在江苏和蒙古投资了大约4到5亿美元来建电厂。
没过多久,香港中信把他们拥有的12.5%国泰航空股份,全部转给了中信泰富,总共28亿元;同时,他们还把20%的澳门电讯股份也全转过去了,价格是2亿5千万元。
同时,中信泰富筹集了25亿资金,其中香港中信占了49%的股份,也就是出了一大头,而李嘉诚和郭鹤年则各自出了好几亿。
接着,荣智健开始计划在赚钱最多的行业之一——房地产上大展拳脚。
他想在短时间里把中信泰富做大做强,让它能够成为香港“大公司”中的一员,和那些老牌的英资大公司,比如太古、会德丰等齐名。
不过,荣智健一直认为投资基建是个好主意。
1991年6月,中信泰富推出了新的普通股和能够换成股票的债券,筹集到了25亿多元资金,然后用这些钱从母公司那里买了些资产。过了三个月,他们又发了新股,再筹了20亿元。
接下来,荣智健打算着手买下恒昌公司。
恒昌公司是个规模很大的非上市企业,业务涉及很多方面。它手下有七家全都是自己开的公司,其中最重要的是做汽车和零售的大昌行,那一年它的营业额就达到了100亿。到1990年底,恒昌集团拥有的各种房产加起来超过了30亿。大昌行在汽车这块儿,还有合众、合群、合诚三家公司,它们卖的都是像本田、日产、奥迪、欧宝这样来自日本和欧美的名牌汽车。此外,还有面积达到500万平方英尺的汽车修理中心呢。
大昌贸易行是做进出口生意的,他们在日本和美国都设有自己的分公司。
中信泰富买下了恒昌,这事儿有人比喻成“小蛇吃了大象”。
荣智健碰到了两个大问题,一是中信集团不答应,二是中信泰富拿不出那么多资金。
荣智健找来了李嘉诚、郭鹤年、郑裕彤等人助力。最终,中信答应买下恒昌的一部分股份。但荣智健的野心远不止于此。
不过,荣智健虽然是上市公司中信泰富的老大,但其实他还是国家发工资的员工。他打算自己掏钱投资这个大型项目。
荣智健经过深思熟虑,打算先买下恒昌36%的股份,剩下的部分则由合作伙伴接手。这些合作伙伴有李嘉诚、郭鹤年、郑裕彤以及百富勤投资等。
这里面,李嘉诚持有的份额最多,荣智健个人也持有一部分,具体是122万5千多股。
按照每股330元的收购价格来算,荣智健个人得拿出4亿9千万元来支付。
荣智健又秀了一把他的赚钱手段,他把恒昌旗下那些好的房产和投资股份都卖了个高价,然后分了现金红利,他自己就拿了七千多万。
恒昌派息之后,股票价值大幅下跌,而中信泰富则收回了11亿7千万的现金。
1991年1月份,中信泰富通过发新股和付现金的方式,从李嘉诚那里买下了他手里所有的恒昌股份。过了几个月,中信泰富就完全收购了恒昌企业,这个企业资产有70多亿呢,但他们只花了40多亿的净成本。
1992年1月13日,中信泰富和恒昌公司一起宣布,恒昌以后就是中信泰富的全资子公司了,它会跟着中信泰富一起开拓大陆市场,重点业务是汽车买卖、修理和零件提供,还有就是卖食品零售。
1992年8月份,李嘉诚把嘉宏国际变成了私有公司,它之前作为恒生成份股的位置,就被中信泰富给接手了。
这时候,荣智健开始着手完成他的第二个梦想,那就是把中信泰富发展成一家世界级的大公司。他手下的恒昌企业在这方面大有可为。
他开始着重提升汽车代理业务,并加强在中国的贸易活动。
大昌行在国内的汽车维修站点越来越多,同时,他们分拆上市的计划也越来越完善了。荣智健先把大昌行手里的房产资产,悄悄转到了中信泰富那边。中信泰富随后也专门成立了个地产部门来管理。
1992年初,荣智健完全买下了恒昌企业,然后在两年后把它拆分。中信泰富接收了大昌行那些很值钱的物业资产后,投资方面的灵活性和潜力大大增强了。
到现在,中信泰富已经挤进了香港上市公司前十的行列,它是由中国资本支持,采用香港管理方式,业务多元化的企业。
200年的时候,荣智健不光让中信泰富完成了好多收购,让公司股价比1999年涨了不少,自己的财富也跟着回升了。他手里有中信泰富17.99%的股份,算下来市值有109.6亿元,比1999年底的84亿元多了30%,又回到了富豪榜的前十名。
中信泰富主要业务涵盖基础建设、贸易销售、航空服务、电信行业、环保领域、发电站运营、工业生产、房产投资与开发等,最近几年,他们还在中国加大了对固定光纤网络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。
